分子遗传学证据支持潜在的亚洲穿山甲新物种
胡靖扬
2020-12-24
穿山甲(pangolin)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物种的统称。现存的八种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各包括四个物种。由于猖獗的非法贸易,所有现存种均被列为CITES附录I物种。现存亚洲穿山甲包括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印度穿山甲(M. crassicaudata),马来穿山甲(M. javanica)和菲律宾穿山甲(M. culionensis)。Zhang等 (2015) 利用COI条形码片段对两起在香港罚没的共计239份穿山甲鳞片样品,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多数样品鉴定为马来穿山甲,但是其中单倍型为H4和H8的27份样品既不属于非洲穿山甲,也不属于亚洲的马来穿山甲,中华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研究人员认为单倍型H4和 H8 可能是研究中没有被包括的菲律宾穿山甲。此外,由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H4和H8 与马来穿山甲的关系更近,推测也可能是一个马来穿山甲的未知群体。还有一种可能是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的第五种亚洲穿山甲。因此,亟待加入菲律宾穿山甲基因序列以及更多穿山甲物种序列进行分析。
云南大学动物遗传与进化创新团队于黎研究员课题组,利用新发表的菲律宾穿山甲的遗传信息,同时整合了已公布的所有8种穿山甲COI 和Cytb序列,通过系统发育树重建,分歧时间估算和物种界定分析,对三种可能的假说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单倍型H4和 H8不能归类为任何已知的穿山甲物种和群体,可能是潜在第五种亚洲穿山甲。而且,根据分歧时间估计,该物种起源于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早期(约695 万年前)。由于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其和马来穿山甲关系更近,且多和马来穿山甲一起被罚没,因此推测其分布区可能与马来穿山甲相近或重叠。今后需要对单倍型H4和H8的地理起源和分类学开展进一步研究以解决这一谜团。研究结果进一步增加了对亚洲穿山甲多样性的认识。
该成果以“Molecular Genetics Supports a Potential Fifth Asian Pangolin Species (Mammalia, Pholidota, Manis)”为题发表在Zoological Science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2108/zs200084)上。云南大学博士生胡靖扬为论文第一作者,于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联合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图注:系统发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