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Spotlights专栏报道云南大学动物遗传与分子进化省创新团队研究成果

2021-4-2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Vol.591,2021)在Spotlights专栏以”Sweeping synergy in ecological research”为标题聚焦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方向的科研成果,其中详细报道了云南大学动物遗传与分子进化省创新团队在动物遗传多样性与适应进化分子遗传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探究生物多样性本源,是人类认识生命、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云南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种质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为加强云南及西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以遗传多样性研究为重心的张亚平院士和于黎研究员,带领云南大学动物遗传与分子进化省创新团队,围绕动物基因组起源与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家养动物的驯化遗传机制以及遗传多样性背后的分子机制三大方面开展研究,这些研究为保护和利用遗传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

张亚平院士带领团队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及机制,揭示了藏獒的起源,确定了与藏獒的高海拔适应性相关的特定功能基因和基因型;发现了家犬可能起源于东亚,证明东亚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评估了几种高原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趋同进化机制,促进了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动物适应性进化和畜禽经济形状形成的遗传机制,为性状改良和科学育种提供指导。

于黎研究员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是珍稀濒危动物类群起源与演变机制。研究团队通过对一只滇金丝猴进行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转录组学分析和功能实验,发现了金丝猴属物种对高海拔环境适应的遗传机制,进而为高海拔适应性这一复杂性状提供一个新的和更全面的认识,该项研究成为2016年8月Nature Genetics的封面文章。在2020年,于黎研究员课题组在穿山甲保护基因组学研究方面还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历史的环境变化、近期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了穿山甲有效群体急剧缩减,并且较高的近交水平和遗传负载,以及与疾病、胆固醇稳态等相关的基因突变进一步降低它们的适应性,为穿山甲的全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Nature报道正文链接:

Nature Portfolio | Sweeping synergy in ecological research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2473-021-00059-w


(撰稿:李艳)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  云南大学校本部  生物馆东楼  联系人:朱启顺  生物馆东楼209  qshzhu@ynu.edu.cn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  云南大学校本部   生物馆西楼  联系人:沙涛  生物馆西楼208  0871-65033362